(原标题:试行学区化管理是破解教育失衡的妙手_金羊网新闻)
今年9月1日,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小学部低调开学,附近居民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所名校。这是海珠区教育局公布的新学年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存量的三大举措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合并重组4所小学、组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两项。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不仅海珠区,今年市内各区都有各名校的分校“开张”,截至目前,广州除南沙区外,各区一共新增17个名校的校区。其中,荔湾区新增名校最多。
名校办名校,建名校集团、名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帮扶,这是我国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所探索的改革措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破解择校难题,《意见》明确要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也就是说,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名校、强校带弱校这些措施,将在国家层面推进,希望能通过各种灵活办学形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各地存在的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热。
但是,理解名校办名校等办学形式,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满足家长送孩子进优质学校的需要,但从长远看,仅靠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缓解择校热。要缓解择校热,必须从根本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从根本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则需要转变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在教育拨款以及学校办学管理中,真正引入学区制管理方式。
通过名校,把所有学校都建为名校、强校,这一出发点不错。但是,还需要看具体的效果。拿名校办名校来说,这其实强调的还是名校,但最终需要消除名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名校办名校的同时,注意不能给名校更多优惠政策(特意支持办名校),而应该按义务教育均衡要求,给所有学校一样的政策,同时,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投入。
再看名校集团化,如果名校和其他弱校结盟,变为名校集团,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集团内弱校的投入,这就会从形式转为内涵——开始老百姓会认为集团化不过是贴牌,其他学校还是很弱,因此想着去集团里最好的学校(母体校);但如果集团化办学后,快速提高其中的弱校质量,这就实现了高位均衡的目标。实行多校划片入学也是一个道理,实行多校划片入学只是技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片区内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一致。
最近发布的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提到试行学区化管理,这是具有深意的。试行学区化管理,不是就按学区入学,而是要建立新的学区化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由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义务教育均衡的要求,制订拨款预算,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希望通过名校自身的资源来推进均衡问题;还要建立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官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确定学校办学战略,监督学校办学,像学区的划分,学区内的学校实行电脑摇号入学等,都应该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民主决策,并监督实施,这就改变了由政府行政部门划分学区,再由行政部门监督学区内学校招生的行政主导问题。说到底,学区化管理的核心是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作者是教育界人士)
编辑:邬嘉宏
(原标题:试行学区化管理是破解教育失衡的妙手_金羊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