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处在鸡尾酒会上时,情形总是这样∶觥筹交错,人声嘈杂。但是如果你正专注于和一个富有魅力的小姐交谈,即使周围噪声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听得到对方的轻言细语,周围的各种噪声都觉察不到。这种情况下,你对周围人谈些什么是听不清的。但假如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酒会了,不由自主地会朝那个方向看一下。哈哈,你的耳朵似乎能够过滤声音啊!
过滤声音的耳朵
在这个鸡尾酒会上,你听到了你要听的∶交谈双方的声音自己的名字与熟人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
交谈双方的声音是你在鸡尾酒会上的注意对象,其他声音不过是一种背景。人在交谈时,交谈双方互为注意中心。也就是说,交谈我方的声音是交谈你方的注意中心、交谈你方的声音是交谈我方的注意中心,其他人的声音只是双方的感知背景,成为非追随的声音对象。此外,交谈双方还会不时地做些手势、表情之类的身体语言以提供话语理解的线索。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要注意生动性、直观性、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身体语言的丰富,如此才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注意对象,不让自己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还可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直接交流对象。此外,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熟悉与他们有关的事物,比如当前流行于学生们中间的歌曲、衣饰、娱乐,就能很快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符号,就能变成学生过滤不掉的声源。
记住别人的名字
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能被听到,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事,当然会感兴趣。比如,任何人在看集体照时,首先会看到自己在照片中的样子和位置。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追随耳实验,就是给实验者戴上耳机,同时让他的两个耳朵听两种不同内容的东西,并让受试者大声说出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事后检查受试者另一个耳朵听到了些什么。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受试者一般没听清楚非追随耳的内容,即使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材料内容颠倒时,受试者也很少能够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受到了注意,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则没有受到注意。但有趣的是,如果在非追随耳的内容中加入受试者的名字,受试者却能清楚地听到。
如果你当过教师,在进入一个新班级后,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拿到班级名单,并尽快对号入座地认识班上每位同学,这是融入班级最关键的第一把火。每个人的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符号,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很快认识自己而心存感激!
开心的钥匙
熟人的声音之所以能被听到,是因为熟悉的信息激活了记忆中现有的相应模块。也就是说先前经验的丰富性影响了听话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与学生本身有关、学生熟悉的生活
经验,因势利导。
想起一个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惟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开启人的心锁。
要让你的声音成为别人耳朵过滤不掉的声音,你就必须成为一把灵巧的钥匙!
文章来源:本文章根据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中“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一文进行整理编辑。
文章编辑:方 青
文章排版:方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