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高中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很自然,几个高中生学造房子,就算是一门选修课程。房子造成后,可由学校卖给有需要的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成效由此可见。” 同样从事职业教育的上海市商业学校校长张大成,参加“上海·加州影子校长”访问交流项目归来,对比中美职业教育的开展,生出许多感慨。
美国:中学生必修职业课中国:职校生不会拿榔头
在我国,初中生毕业后,要么进入高中,要么读职校,而且两者的未来期望与走向十分明确——前者考大学,后者谋就业,仿佛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而在美国则不然,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是作为平行线,与基础教育并驾齐驱的。
张大成在美国“驻校”时发现,美国高中生4年 学习中,按规定,必须选三门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和一门艺术类课程。而且开设的课程林林总总,有些甚至令人难以置信。例如一些比较胖的美国女生可在学校里读 养猪、养鸡的课程,每天给猪喂饲料,记录它们每一天生长的变化情况,只要把猪养大、养肥了,就算学好了这门课程。他亲眼看到一名高二学生在做机械制图,图 纸画得可与工程师媲美,原来他的老师就是一个这方面的高手。
而反观我们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虽然也有劳动技术等课程,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少职校教师反映,进入职校的学生普遍职业意识淡薄,动 手能力几乎是空白,对职业技能更是“一点儿感觉也没有”。一名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师举例说:“有的学生第一次进工厂实习,连手拿榔头的正确姿势都不会,对 钳工使用的工具一问三不知,因为他们从来没用过。”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校长沈汉达认为,学生初进校时,普遍缺失职业教育的常识、知识、学识,以致于中职教 育必须从最基本的说起、做起,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职业教育一定低人一等。”他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获得, 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
美国:中小学都有工具库中国:学农学工难进中学
张大成提出,小学和中学不仅要有图书馆,也要有工具库,配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设施和场地。他说,为了让学生了解“活”是怎样干出来的,美国的中学一般具 备汽车维修、计算机、木工、钣金工等设施,让学生学会做工。在学校,这样的设施,与实验室具有同等的地位。相比而言,我们的中学很难看到这样的设施,我们 的一些中学仅开设一门类似职业指导的课程,且侧重于职业选择,而不是技能的获得,学农、学工在校园是不可能的。
中学开设技能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未来需要的现代人。“个性化教育,多元化选择,美国中学的这些主张和现状,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张大成反复强调说,“有一次上课,美国老师拿出一张画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临摹,然后师生一道评头论足,给出分数。还有一次,教师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剧本给学生,让学生当场充当角色表演,这样使个性培养变成家常便饭。”